前言
说岭南文化发祥,不能不提赵佗,提及赵佗,不能不提龙川。
古龙川是赵佗"兴王之地”,也是他开发岭南的"试验田”,也是播种中原文化的"试验田”。
赵佗是龙川、河源、广州以至岭南历史源头上一个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他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使古龙川越人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赵佗细心呵护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的嫩芽,并大量施予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在今天的岭南人民心目中,赵佗的名字仍十分熟悉。在广州,赵佗之孙赵 之墓——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一个热门去处;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宫博物馆正在筹建;经过河源火车站广场,跃马远眺的赵佗雕像映入往来路人眼帘;龙川佗城更是深藏赵佗的种种记忆。这里试图将赵佗之治龙川置于他的一生作为中以作观照,以便能清晰地看到赵佗治理龙川对他一生事业所占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说明赵佗之治龙川,对于他后来治理南越王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核心提示
赵佗,就是在当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从中原而来,在岭南播下了中原文化的种子,萌芽了岭南文化。而他播种的试验田,就是古龙川。
赵佗任龙川县令期间,推行许多大力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开发。
"和辑百越”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政策,更是一种文化策略,因有了"和辑百越”,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以南越族文化、骆越族文化和西瓯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越国内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赵佗奠定了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调,是岭南文化形成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赵佗生平
约公元前218年,赵佗随任嚣率军征伐百越;
公元前214年,被秦始皇诏令为首任龙川县令;
公元前208年,接替任嚣任南海郡尉;
公元前204年,吞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赵佗为南越王;
公元前183年,因吕后政策之故叛汉,自称南越武帝;
汉文帝时,归汉,复称南越王;
公元前137年,去世。
本版主要依据文献与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南越列传》,《史记·主父列传》,《史记·蒙恬列传》,《史记·陆贾列传》,《汉书·两粤传》,《晋书·地理志》,《淮南子·人间训》,白寿彝《中国通史》,朱天炽《古南越国史》,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翁山文鈔》。
位于河源火车站广场的赵佗雕像,重现了这位"千载英雄”的雄姿。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其他事物一样,它的生成、存在和变化发展,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
岭南文化的发祥,也有其历史的因缘际会。赵佗,就是在当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从中原而来,在岭南播下了中原文化的种子,萌芽了岭南文化。而他播种的试验田,就是古龙川。
攻入百越
年轻将领治理龙川
佗城圩镇中山街,龙川县公产房1318号。
春日阳光暖暖地穿过雕花窗棂,洒满了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屋外,屹立着一棵巍巍大树。杂乱的枝丫和斑驳的墙壁连在一起,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龙川县公产房1318号是南越王庙。
南越国史专家黄淼章说:"广东共有四座南越王庙,而今只有龙川的尚存下来。”
南越王庙,古龙川后人为纪念赵佗而建立的庙宇。
一切都令人悬想。在这个宅院中徜徉,倾听历史的足音。遥想2222年前,赵佗从中原驰骋至岭南,书写了人生的传奇旅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20岁刚刚出头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的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
在精兵利器的秦军铁蹄声中,任嚣、赵佗平定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一部分)与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
由此,任嚣、赵佗留在了南越。
在这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秦定岭南之战中,赵佗在战火中得到淬炼。在任龙川令期间,年轻的赵佗更是显示出了他的才能。
《晋书》载,(南海郡)非三十六郡之限,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岭南三大家、清初屈大均亦说,胡北越南,乃秦之所最畏,故视他尉为尊,非三十六郡之比。
秦始皇如此重视的南越之地,让任嚣、赵佗等戍守治之,也正说明了秦始皇对任、赵等人的信任与重用。
自此,赵佗创造了属于他的历史、岭南的历史。
龙川县是秦南海郡目前所知的四个县之一,而只有赵佗是唯一留在历史名册上的县令。公元前214年,赵佗选择现在的佗城筑治所。
国际知名历史地理学家,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认为:"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由此可推断,当时的龙川已是岭南发达地区之一。
赵佗选定佗城治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佗城优越的地理条件。佗城三面环山,东临大江,江水如龙流动,群山似虎眈眈,且处于古龙川中心地带,可利用水道到达龙川所辖的绝大部分地区。
佗城是广东最早的县城之一,后人为纪念赵佗,把其修筑的龙川县城称之为佗城。佗城作为龙川的县府所在地,从立县以来一直到1949年,历经2000多年从来没有改变过,今天龙川佗城镇政府仍然建在这块古老的县府遗址上。这个龙川古城,已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拂去历史烟尘,秦风汉韵依稀残存在越王井、越王庙、孔庙、点将台、古城墙以及众多古老的祠堂里。
和辑百越
中原文化渗入岭南
在大约6年的龙川令任上赵佗的作为,正史记载不多,但从其他古书记载中可见,具有了一定文明基础的古龙川,令赵佗在任上得以推行许多大力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开发。
赵佗后来称南越王,治理南越67年,使南越国"甚有文理”。观照他的一生,龙川无疑是他开发岭南的试验田,也是他播种中原文化的试验田。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谭元亨认为:"中原文化南下并推动其文明开发,粤东是最前沿的阵地之一,而最早产生文明发酵效应的,只能是龙川、博罗一线。”
先秦时期的龙川属百越之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彼此各不统属,各自为政。广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研究员黄淼章认为,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战争的残存形式。赵佗到任后,在龙川推行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随赵佗南下的部分秦军将士也来到龙川,镇守县治和边关要塞,屯垦戍边。
秦军以坚兵利器平定岭南,同"好相攻击”的越人的冲突时有发生。如何让龙川县的越族人民和南下的中原人民友好共处,是赵佗上任伊始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方针,从尊重越人风俗习惯开始,提倡汉越平等,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为让南下将士在南越大地上安居乐业,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000女子前往南越。
这些新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思想、农业、冶铁业、手工业技术等等,与南越人民一起开发龙川,传播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明,使古龙川跨越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融入中华大家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龙川的6年多时间里,赵佗从一个年轻将领转变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黄淼章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说:"( 水)又迳博罗县,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者也。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
所谓"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说明郦道元注意到了龙川与赵佗终成大业的关系。在龙川令任上,赵佗得到政治历练,将龙川县治理得比其他县令要好,而使任嚣慧眼独钟,临危受命成长为南越国主,可见早已是公论。
对此,黄淼章认为,有关赵佗治理龙川的事迹,《史记》《汉书》中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优秀的县令。
黄淼章进一步分析说,后来任嚣委于赵佗治理南越大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赵佗在龙川治理很有成效。继而断言:龙川是赵佗从秦军年轻的将领转变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地方,又是开发岭南治理郡县的实践地,赵佗在此积累了治理郡县的经验,为日后成为南越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府,赵佗是古代开发岭南第一人。
跨据南越
赵佗称王稳定一方
赵佗在龙川治县的时候,大秦王朝却是黑云幢幢,风雨飘摇。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暴卒。在指鹿为马的宦官赵高、宰相李斯的扶持下,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继承皇位。连年征战、大兴工程、暴虐统治、奸邪当道,"民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使天下初定的大秦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前209年7月,饱受压迫的贫苦工匠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州大泽乡揭竿而起。公元前207年,秦亡。其后,西楚霸王项羽与出身草莽的刘邦等各路豪强逐鹿中原。
远在边陲掌管着南海郡的任嚣这时已经病危。当中原大乱的消息传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临终前将龙川令赵佗召至病床前作了一场推心置腹的密谈。
任嚣亲眼目睹了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亲身参与了平定岭南的战斗,又看到原以为固若金汤的秦王朝将被推倒。历史的风云变幻何其莫测,但又岂非人力所为?
"我听说陈胜等作乱,这也是天下饱受秦朝带来的苦难所造成。项羽、刘邦与各路豪杰各自召集义军争夺秦朝天下,中原这番战乱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任嚣叹道。秦始皇于他有知遇之恩,他并不愿扯起反旗加入亡秦大潮。
任嚣对赵佗分析道:"南海郡虽地处僻远,但我也怕这些不义之师侵略到这里。我原想着要断绝秦朝新修的通往南越各地的通道早作防备,不想我这会儿病得这般厉害。番禺负有山险,又有南海渔盐之利,范围广阔数千里,又颇有中原人可作智囊辅助,也算可以立国的了。我看郡内其他各个官员都没有什么必要和他们谈这些,就只召你来告知了。”
屈大均认为,任嚣这个计划,一方面是要让并入大秦版图不久的百越人民远离战火休养生息;一方面割据岭南也是当时情形所迫,大势所趋;再者,他本为秦将,不忍负秦。
赵佗此时虽仍年轻,但已颇经战事,具有军事指挥能力,且任龙川令已有六七年,已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龙川令赵佗立即接受任嚣安排,诈持皇帝诏书,代行南海尉事。
不多时,任嚣病殁。
公元前207年,接任南海郡尉的赵佗立即让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守军赶紧卡断秦朝新修的通往岭南各地的通道,好让五岭以外的各路诸侯进不来,以聚兵自守。
秦始皇派来平定岭南的这50万大军,虽有相当一部分已在战火中失去生命,但剩余的仍有很多是才被秦始皇灭国不久收归大秦版图的六国人士,这对亟需"平静休养”的岭南地区来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初归秦朝的越人,对横征暴敛的朝廷亦尚有不满。
成为南海尉的赵佗,又面临着初任龙川令时的大难题,而且比在龙川时的问题复杂许多倍。赵佗将在龙川时所奉行的"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等政策进一步推行成治国方略并贯穿赵佗治理南越国的始终。
赵佗继任南海尉后,在继续推行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同时,还推广了在龙川实行的"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使其逐步完善。
为稳定人心,赵佗还借着严苛的秦朝法律,诛杀了一些秦帝国设置的掌管兵马的官吏,代以自己的心腹。
公元前206年,秦亡,天下大乱。地处南海郡上峰的桂林、象郡也趁乱建国立王,给南海郡的稳定带来很大威胁。司马迁指出:"瓯骆相攻,南越动摇。”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并为一体,在政治上归于一统。南越王国建立,赵佗自称南越武王。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评述道: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历史的风云仍在变幻翻滚。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取了最后的胜利。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南越王赵佗已稳据一方。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卒,孙子赵胡(一名眜)继位。是年距汉建国已七十年,皇甫谧称:"佗盖百岁矣。”
南越国自赵佗称王,历五世,存近百年后,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正式划入汉帝国的版图,龙川县仍归南海郡管辖。
黄淼章、张荣芳等专家对赵佗生平做了大量研究之后,认为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如果没有在龙川积累的治理郡县的经验,对疆域如此之大的百越之地的统治管辖就不能如此顺利。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其中,"和辑百越”无疑是赵佗成功治理龙川的经验,也是他在龙川这块实验田收获的重要果实之一。
据黄淼章考证,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曾带有一批秦军的官兵留守龙川,他要求官兵与当地越人友好相处。同时,将中原文化带到龙川,注意教化,与越杂处,让中原人与南越土著共同开发。
"和辑百越”的成功推广,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为赵氏王国在岭南统治赢得了近一个世纪时间。
"和辑百越”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政策,更是一种文化策略,因有了"和辑百越”,让岭南有了较长时间安定团结的局面,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如促进了中原文化(以后发展为统一的汉文化)与以南越族文化、骆越族文化和西瓯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越国内的"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这一基础,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终大多融入了汉族大家庭。赵佗奠定了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调,是岭南文化形成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